- · 《农业现代化研究》栏目[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刊物[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征稿[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投稿[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数据[09/07]
打造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科技(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1000多位小麦育种工作者扎根杨凌,在我国黄淮麦区6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中,出自杨凌的小麦品种主导了其中4次。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1000多位小麦育种工作者扎根杨凌,在我国黄淮麦区6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中,出自杨凌的小麦品种主导了其中4次。
杨凌示范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立区之本,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创造水平大幅攀升。仅2021年,杨凌示范区共获授权专利1123件,比上年增长29.8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163件。
从水土保持到植树造林,从生态保护到富农兴产,助推黄土高原披上“绿装”
今年7月,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在线刊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8年的研究成果,成为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代表。这项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找到了小麦中条锈菌感染的原因,从而开辟了小麦抗病育种培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在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纸坊沟村,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二级调研员白应飞告诉记者:“经过长期治理,纸坊沟实现了从森林几乎绝迹到森林覆盖率80%以上的转变,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8000元。纸坊沟生态治理模式也为延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科研院所已在省内外建立了10个水土保持野外试验站。从水土保持到植树造林,从生态保护到富农兴产……来自杨凌的科技力量助推黄土高原披上“绿装”,打造出一个个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样板。
走进先正达杨凌育种技术中心的实验基地,看到不同性状的玉米种苗正在茁壮成长。“我们在温室当中一年可以种植四到五代,相比室外条件,快了将近一倍。”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性状快速整合中心经理杨炳鹏介绍。
植物免疫团队成员王晓杰说,康振生院士抓到了小麦中条锈菌传播的关键因素——野生小檗。康振生的导师李振岐院士,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和植物免疫学领域的主要奠基者,他此前率先锁定条锈病的“病原地”。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网址: http://www.nyxdhyjzz.cn/zonghexinwen/2022/0926/1885.html
上一篇:助力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现代化
下一篇:顺应时代趋势 智能农机正在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