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基于传统民居土壤下的现代民居形式的深度探索(2)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3 传统民居形式转变的结果 对传统因素的保留以及结合当时技术和审美之后的更新。即新旧结合的方式。现如今对于传统的探索和转变形式秉持的是“保

2.3 传统民居形式转变的结果

对传统因素的保留以及结合当时技术和审美之后的更新。即新旧结合的方式。现如今对于传统的探索和转变形式秉持的是“保留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文化,从而进一步发展”。

3 重庆传统民居在现代化大潮下焕发出的新样貌

3.1 穿上“现代服装”

重庆是我国建筑背景和建筑条件极为特殊的一个城市。以山区丘陵为特色的地形地貌,加上两江环抱,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重庆的建筑往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巧妙地利用坡地及高差,争取建筑空间,形成了重庆一种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吊脚楼。为了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吊脚楼在造型上不拘一格,形成了大小相间、层次丰富的建筑群和高低相间、错落有致的城市风貌。

行走在重庆的街道上,很明显的能感受到现代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仅是对传统民居的圈地保护,更多的是对传统民居形式的多方位探索。甚至像洪崖洞,解放碑步行街,磁器口古镇等等的传统和商业形式结合的现代建筑,也同样为传统民居的发展提供了别样的参考。

尤其是对于夜景的探索,相比于传统民居,现代民居在夜晚灯光的点缀下,焕发出更加活力的生机,甚至夜景的观赏性,审美行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过了白天的(如图2 所示)。重庆作为“山城”,地形起伏是很大的,传统民居将山的一侧作为依托进行建造,但是在现代技术的升级下,依山而建这一特点同样也被放大并且成为了独特的标志。

还有在现代生活习惯与传统民居之间也需要取一个平衡点,现存的古民居无论是结构还是形式以及配套设施都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保暖,采光,通风,燃气,给排水,通讯,电能,卫生等等,相较之于传统民居,现代生活要素更多更加复杂,既要保证私密性,又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3.2 学着“现代文化”

现代民居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居住,转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甚至虚拟化,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功能再开发,旅游资源,历史资源,商业资源,文化资源等。任何文化都是需要学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才能够一直传承与延续下去。

图2 洪崖洞夜景(作者自摄)

在这一方面,西方的对于传统的历史信息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保护意识和氛围也较为浓厚,保护工作也起步较早,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以下几种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可以加以借鉴。

3.2.1 打造古镇模式

重庆民居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模式,例如磁器口古镇,将民居和商业街结合,促进当地人民就业的同时进行古镇的现代化保护与更新。建造方式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自生风格,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汇聚一街。

3.2.2 历史街区模式

历史街区一般以文化宣传为主,将当地比较著名的文物古迹集中起来,尽可能地保留或者还原历史场景、格局与特色,能充分代表自身的风貌。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入现代化的设计元素,比如路标,海报,虚拟介绍甚至VR 沉浸式互动等,用现代化的手法尽可能的去表达历史文化内涵,体会出“身临其境,宛如隔世”的物理场景。并对传统文化形成精神上的意会和回味。

3.2.3 传统民居历史公园模式

现代化公园主题类型有很多,甚至一个公园中可以含有多种主题,作为城市的人群聚集和休闲中心,公园的宣传模式无疑是很好地,可以将传统民居以景观亭,休憩中心,文娱表演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等等的文化表达建筑结合起来,达到对传统民居的现代化表达,并自成风光。

3.2.4 景观旅游模式

将传统民居融入当地景观景点的大环境下,融合当地自然风光,突出表达当地风土人情以及民居形式。

4 现代民居如何实现进一步“传统化”的更新

以现代文化现代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结合传统民居文化的创新式发展,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民族文化的不断进步下仍然能保留下来的哪一部分文化内核。原始之于古代为传统,古代之于现代也为传统,我们现代对于未来同样也是传统。在延续中在线建筑的地域传统,在创新中寻求建筑的个性表达。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古民居产权的复杂性和管理条块分割等原因,古民居原生态利益链受到冲击,导致古建筑居民、城市政府和房地产商的三方博弈。还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产权结构的不明确导致的混乱以及普遍状态的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传统民居的改造困难重重。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网址: http://www.nyxdhyjzz.cn/qikandaodu/2021/0210/611.html



上一篇: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现
下一篇: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投稿 | 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农业现代化研究版面费 | 农业现代化研究论文发表 | 农业现代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