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基于传统民居土壤下的现代民居形式的深度探索(3)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所以在进一步的“传统化”更新中,不断完善传统民居的现代化功能,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现代化保护与开发,拓展和丰富古民居形式,除了观光旅游之外,

所以在进一步的“传统化”更新中,不断完善传统民居的现代化功能,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现代化保护与开发,拓展和丰富古民居形式,除了观光旅游之外,还需结合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增加民居和人的互动性,让传统和现代都能为人服务,这样才能将传统民居继承下去。

传统民居的传承是无止境的,只有在不断变化中坚守住的“传统”才是我们的使命。

[1]朱良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再思考[J].南方建筑,2020(02):62-67.

[2]田钧伊.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与设计研究[J].设计,2017(19):152-153.

[3]潘莹,施瑛.中国民居的研究起点?[J].南方建筑,2017(01):16-20.

[4]熊梅.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取向[J].城市规划,2017,41(02):102-112.

[5]刘晶晶.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5.

[6]冀晶娟,肖大威.传统村落民居再利用类型分析[J].南方建筑,2015(04):48-51.

[7]成斌.四川羌族民居现代建筑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8]张晓晗,罗谦.成都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5(02):157-165.

[9]魏峰,郭焕宇,唐孝祥.传统民居研究的新动向——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J].南方建筑,2015(01):4-7.

[10]刘敏,李先逵.重庆乡村聚落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0):6-12+16.

[11]杨大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J].南方建筑,2011(06):7-11.

[12]伍未,魏宏杨.浅谈重庆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J].山西建筑,2009,35(03):58-60.

[13]郭选昌,朱绚绚.重庆吊脚楼在现代住宅建设中的传承[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91-93+104.

[14]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J].建筑学报,2007(11):66-69.

[15]蒋慧,黄芳.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J].经济地理,2007(02):347-349+331.

[16]张轶群.新世纪、新视野中的传统民居再研究[J].华中建筑,2006(11):121-124.

[17]黄红春.重庆山地民居形态与现代人居——浅析重庆山地民居的保护与更新[J].重庆建筑,2005(08):65-70.

[18]王湘昀.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启示[J].南方建筑,2004(06):17-19.

[19]关瑞明,聂兰生.传统民居类设计的未来展望[J].建筑学报,2003(12):47-49.

[20]王莺.重庆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造措施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3(03):57-60.

[21]卢峰,朱昌廉.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保护与改造策略[J].住宅科技,2003(02):30-32+35.

[22]黄芳.传统民居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理论月刊,2002(10):29-31.

[23]许东风,魏宏扬.重庆传统民居空间环境对气候的适应性[J].室内设计,2002(01):36-41.

[24]施维琳.传统民居与未来居住建筑的取向[J].新建筑,2000(02):5-6.

[25]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1):133-139.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网址: http://www.nyxdhyjzz.cn/qikandaodu/2021/0210/611.html



上一篇: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现
下一篇: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投稿 | 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农业现代化研究版面费 | 农业现代化研究论文发表 | 农业现代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