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鲁迅立人思想研究综述(2)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为了厘清“立人”思想多种来源及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已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人”思想的来源进行了多样化阐释。有学者从鲁迅先

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为了厘清“立人”思想多种来源及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已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人”思想的来源进行了多样化阐释。有学者从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对“立人”思想来源进行探究,也有学者从鲁迅先生自身的生活道路出发对“立人”思想的来源进行探索。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学界普遍认为鲁迅“立人”思想共有以下三大来源:

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思想界先驱的影响。以郭晴云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对鲁迅生活经历和生活轨迹进行详实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立人”思想来源于鲁迅对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仔细观察与认真反思。他们指出,鲁迅在对近代中国进行观察和审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虚伪本质,指出它是“奴性的文化”,是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造成大众虚伪、冷漠、麻木等民族心理特点的重要原因[4]。因此,鲁迅积极提倡“立人”,号召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洗涤。以叶继奋与张金凤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则从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对鲁迅的影响出发,分析了“立人”思想的具体来源。他们认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鲁迅“立人”思想的最初起点,而严复的“三民说”、章太炎的民族与社会政治思想、邹容的“革命先去奴隶之根性”的思想,也对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5]。

二是受西方文化及西方思想界先驱的影响。以李新宇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从西方文化对鲁迅先生的影响角度出发,指出西方文化尤其是兴起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观念,以及兴起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来源[6]。以张同俭与张文忠为代表的学者则从西方思想界先驱对鲁迅先生的影响角度出发,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易卜生的“独战多数”思想、拜伦的个人主义观、施蒂纳与叔本华等人的个性主义思想,在“立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鲁迅“立人”思想的直接来源,而马克思的人学观则是推动鲁迅“立人”思想发生转变,由空想走向科学的重要原因[7]。此外,还有学者指出,“立人”思想还来源于鲁迅先生对西方社会面临问题的反思。他们认为,鲁迅在对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进行考察之后,一方面对西方社会创造的财富与文明给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指出西方社会对物质的过分崇拜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道德滑坡现象[8]。这就意味着,鲁迅发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弊端,指出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能使中国真正摆脱“奴隶时代”[8]。因此鲁迅先生另辟蹊径,从实现人的解放和健全人的人格角度出发,提出“立人”的思想主张。

三是受日本文化与日本思想界先驱的影响。以方长安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鲁迅先生有着在日本长期留学的经历,而且标志着“立人”思想正式形成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也正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创作的。因此,日本当时盛行的社会文化及思想,也对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通过分析指出,流行于日本社会的强调精神永恒性的精神绝对主义观念以及日本化的尼采思想、拜伦思想和内村鉴三的思想等,都是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来源[9]。

由此可知,学界对“立人”的内涵已基本形成一致观点,并从不同维度出发揭示其多重来源。但对“立人”思想来源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还未能准确地凝练出各种思想在“立人”思想形成、发展、调整中的具体作用,也无法全面展现“立人”思想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大环境中与各种思想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鲁迅“立人”思想构成及形成发展阶段研究现状

关于鲁迅“立人”思想构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学界关于鲁迅“立人”思想的构成共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鲁迅“立人”思想仅指形成于鲁迅日本留学时期的,成熟于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关“立人”主张与改造国民性思想[10]。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立人”主张熔铸于鲁迅先生一生的活动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立人”思想还应包括五四运动之后鲁迅所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阶级分析法改造国民性及社会的思想[11]。因此,对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的研究,学界也出现了两种相应观点。

认为鲁迅“立人”思想仅指“五四”之前的关于批判国民性,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思想的学者,主张“三段论”。他们认为,“立人”思想共经历了萌芽期(南京求学时期)、形成期(日本留学时期)、成熟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与五四运动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孙亚敏与李齐建等人指出,鲁迅的“立人”思想萌芽于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他们认为,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的经历使他深受启发,进一步认清近代中国保守与落后的事实,开始思考中国命运问题[12]。因此,“立人”思想开始萌芽。以郭国祥与赵焕亭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指出,南京求学经历并没有使鲁迅真正找到挽救国家与民族的可行途径,故鲁迅决定赴日留学,去“异邦”找寻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而“立人”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正式形成的。郭国祥指出,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时提出的“三个关联”问题,表明他已经开始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深入思考;在创作《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等作品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自我确定性”的问题意识;而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先生已经明确提出“立人”的思想主张,并正式阐述“立人”的概念,“立人”思想正式形成[13]。赵焕亭指出,在新文化运动中尤其是五四运动中,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开始把人作为一切思考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核心,确立了以“立人”为目标的价值观念,而在此时期其创作的《狂人日记》则标志着鲁迅完成了“立人”思想的文学表达[14]。至此,“立人”思想走向成熟。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网址: http://www.nyxdhyjzz.cn/qikandaodu/2021/0222/652.html



上一篇:论重写文学史思潮中的现代化问题
下一篇:丝网版画在室内装饰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投稿 | 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农业现代化研究版面费 | 农业现代化研究论文发表 | 农业现代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