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鲁迅立人思想研究综述(7)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认为鲁迅的“立人”思想还应包括五四运动之后鲁迅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阶级分析法改造国民性及社会思想的学者,则主张“两段论”。他

认为鲁迅的“立人”思想还应包括五四运动之后鲁迅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阶级分析法改造国民性及社会思想的学者,则主张“两段论”。他们认为,“立人”思想共经历了“空想”期与“科学”期两个发展阶段。高文波指出,“五四”之前鲁迅的“立人”主张还具有空想、“茫漠”的性质,“五四”高潮退去之后,尤其是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鲁迅逐渐接受了阶级论的思想,开始运用阶级观点分析国民性,并将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号召大众和知识分子相辅相成,此时其“立人”思想才由“空想”转为“科学”,从而走向成熟[8]。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导致上述两种观点的原因在于,对鲁迅“立人”思想与鲁迅的阶级论思想关系的界定不同。是否将鲁迅在“五四”之后提出的阶级论思想归为“立人”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导致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学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构成与发展阶段的研究,仍存在较大争议。厘清“立人”思想的构成部分与发展阶段,仍是新时代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学者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研究现状

1.“立人”目的研究现状

关于“立人”目的,学界主要形成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先生提倡“立人”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国大众实现觉醒,使中国走向独立。如李金涛认为,“立人”的目的是使中国人觉醒起来,认识到“人各有己,朕归于我”,由此达到“群之大觉”“中国亦以立”[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立人”的目的旨在“人立”,使人真正成为人,而不直接指向经济和政治目标。如王雨海认为,鲁迅否定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并不直接指向经济和政治操作,而在于对人们进行思想启蒙,让人们认清自己的境遇,并行动起来去改变这种不利处境,以实现人的自主与自由[15]。

2.“立人”路径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在“立人”的途径方面,鲁迅先生主要从批判和启蒙两大维度展开,并围绕这两大维度提出以下具体主张:

一为“内部工程”与“外部工程”同时进行。以李新宇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立人”工程主要包括相互结合的两大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内部工程”,即把人们的思想从落后的封建价值观中解放出来;第二个层面为“外部工程”,即把人们的行动从各种扼杀人自由性的封建社会规范中解放出来[16]。为此,鲁迅以启迪民众、解剖国民性为出发点,在对中国社会与中国大众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大众的文化心理弱点进行了彻底揭露,对封建社会的旧思想、旧制度进行了彻底洗涤。

二为“改革”与“拿来”相结合。以沈启帆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鲁迅先生为了实现“立人”目标,去除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与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束缚,实现人的精神解放与独立,提出了两大措施,一为“改革”,即对国内积极进行改革,进行文学革命,批判封建制度、封建伦理思想,启蒙大众;二为“拿来”,即开动脑筋,放出眼光,积极借鉴与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并对照自身实际情况,有所取舍[17]。

三为普通民众与知识分子齐发力。以张同俭与张文忠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虽然鲁迅先生早期极力批判广泛存在于中国大众身上的国民劣根性,向往“精神界之战士”,主张知识分子与大众尖锐对立,但他在五四运动落潮之后,尤其是在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与知识分子内部发生分化之后,看到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只有把文艺启蒙与群众的实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启发群众革命意识的重要性,转而号召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相辅相成,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要同为革命发力[7]。

综上所述,学界对“立人”思想的研究已经涉及具体内容层面,对“立人”内涵的界定已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对“立人”途径的探讨也日趋多样、完善,但对“立人”目的、“立人”与“立国”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仍存在争议。

(四)鲁迅“立人”思想历史际遇与价值研究现状

1.鲁迅“立人”思想历史际遇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除少数学者曾对鲁迅“立人”思想的历史际遇进行过零星论述,指出鲁迅“立人”思想在20世纪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外,暂未发现学界有对鲁迅“立人”思想历史际遇进行专门研究的先例,仅有研究鲁迅学术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代表成果有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但这类著作多为总体性研究,内容比较庞杂,既未对鲁迅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也未能全面体现鲁迅“立人”思想的历史际遇问题。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网址: http://www.nyxdhyjzz.cn/qikandaodu/2021/0222/652.html



上一篇:论重写文学史思潮中的现代化问题
下一篇:丝网版画在室内装饰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投稿 | 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农业现代化研究版面费 | 农业现代化研究论文发表 | 农业现代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